纳木措是一处高原湖泊,位于拉萨城西北方向230公里,湖水面积约1920平方千米,海拔4718m,是我国第二大、世界最高的咸水湖,纳木措的藏语含义即是“天湖”。这是此次川藏行的最后一处景点,也是最能代表西部高原自然和人文精神的去处。八月二十日早八点,我们一行人驱车沿青藏公路往当雄县方向驶去。因为藏区公路普遍施行交通管制,车辆严格限速,车队只得徐徐行驶。沿途经过辽阔的羌塘草原,草肥水美,牛羊星罗棋布,毡蓬在晨光下五彩辉映,远处念青唐古拉山脉层峦叠嶂,云间有冰峰若隐若现,好一幅藏北高原的美丽风光。据说此地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,也许是缘分不够,未得一饱眼福;著名的冬虫夏草也主要产于这一带的山坡草地,当然这次我们只能在特产店里见到这个神物了。一路边看边行,欣赏拍照,我们于午后到达湖区。
由于纳木措湖区面积太大(约等于深圳土地面积),游人一般是在东南侧一角临湖游览。即便如此,游人进入湖区,面对湛蓝浩瀚的湖水,辽阔的草原和莽莽群山,洁净的蓝天白云,无不感受到这一片圣洁的天地给人的震撼。在这神圣的湖山面前,人是多么渺小。大家简单用餐之后,带着拍摄器材,匆匆地向各处景点奔去,急切的心情不加掩饰。
湖边有一座小山,看似不大,却是这一带登高观赏湖景的要处。带路的车队师傅叮嘱大家慢步爬山,不要太用力。其实在高海拔地区,缺氧严重,呼吸都困难,看似一个小坡,正常人走上去都会气喘吁吁,根本也快不起来。二十分钟后,我们登上第一级山头,途中歇了两三次。在山头俯瞰湖面,游人如星星点点散布湖边,感觉这山包并不是那么矮小。在这广阔的地域,看什么都会缩水。今天好运,遇上好天气,视野无遮。放眼四望,天地融合,人境合一,物我皆忘。
山上挂满藏人信徒祈福的经幡,在蓝天白云衬托之下随风飞舞,五彩缤纷,甚是好看。据说这经幡起源于十二世纪初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,也称风马旗,颜色分白、黄、红、绿、蓝五种。“风马”的意思是:“风是传播、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,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,马即是风。”藏民族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、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,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、森林、草原、峡谷中巡视,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,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。这种意识是用经幡上印有一匹背驮象征福禄寿财兴旺的“诺布末巴”(圆锥形火焰图案)行走的马,以及印在经幡上的咒语、经文或祈愿文的图像来表达的。不单在这里,我们一路经过的藏区各处,在山间水域,远远的都可看见风中飘舞的风马经幡,它已经成了藏区大地苍穹的灵魂符号。到这时,才想起纳木措原本也是藏传佛教的一处圣地。自十二世纪末,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,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,并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。信徒传说,每到藏历羊年,诸佛、菩萨、护法神集会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,若信徒此时前往朝拜,转湖念经一次,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十万次,其福无量。所以每到藏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,前往转湖。这一活动在四月十五达到高潮。此时我等世俗凡人,三步一喘五步一歇的不速之客,面对神圣湖水,就在静默中去体验三百多公里转湖一周的圣举吧。不求灵魂超越,祈望能求得几分佛祖散播的福祉。
人间的福祉除了美好的愿望,更要靠实际的行动去创造。在往拉萨的路上,经过波密的一所小学,按照公司既定的安排,我们代表公司向学校赠送了一批学习和生活用品。我们的到来,受到学校全体师生的热情欢迎,师生们给我们每人都献上了珍贵的哈达。操场上,阳光下,欢声笑语;雪山下,道路旁,郁郁葱葱。从他们的笑脸上,我看到了藏族师生的纯朴和真诚,也亲身见证了汉藏民族和睦相处的现实情景。大家纷纷合影留念,要将这美好的一刻永久珍藏。
青藏高原的雪给我们带来了水,喜马拉雅的风给我们送来了雨。川藏之行,感受了风的清新,雨的激越,山水的神圣和美丽,也体验了道路的崎岖。随风飘舞的经幡,祈盼的幸福吉祥,终会撒满大地。